今年“五一”小長假,趁回鄉下老家小住兩日之機,我向村人請教一個問題。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,不料卻引出不簡單的問題來。
我老家在桂中的一個山村里,村人全部是壯族,老幼婦孺都說壯話。我自小也說壯話,后來隨父母到外地生活,再后來又在外求學和工作,經過幾十年之后,盡管“鄉音無改鬢毛衰”,但很多壯語詞匯已經忘了。由于自身工作的需要,我需要請教這個問題:漢語中“年過半百”,用壯語該怎么說?
我的一位同族堂弟,無疑是解答問題的最佳人選:這位堂弟不僅有文化,精通壯語和漢語,還當過十多年的村委會主任。有村人開玩笑說,他不但講壯話“逗”得村人爽爽的,講漢語向上面匯報情況也“吹”得溜溜的。堂弟一聽問題,便輕描淡寫地說馬上就好,嘴上立即不停地用壯語念叨著。過了好一會兒,還沒見他吱聲,我一急就提示道:“可否說‘變成老人’?”把漢語書面語的“年過半百”,用壯話通俗地說為“變成老人”,我暗自有點自得。不料,堂弟卻這般回答:“我們村里給老人做壽,一般只給六十歲以上的人做。剛過五十歲的人,還吃得做得,不得做老人壽的。”堂弟剛過五十歲,雖然他已從村委會崗位退下來,但依然和妻子開一家飯店,他們夫妻倆既是老板老板娘,又兼做廚師和服務員,每天從早忙到晚不停歇,這樣的人叫老人難怪他不認可。
直到我離開家鄉,堂弟還沒想好。他說一旦想出來,會通過微信語音發給我。當晚回到南寧,沒等到堂弟的微信,我卻在玩手機時“出事了”:我在手機上的存款,有一萬元不翼而飛。
事情經過大致是這樣:我積攢了兩萬塊錢,存在余額寶里。一次借給朋友急用取出一萬元,對方很快歸還已續存進去。可是,當晚查看存款的每天收益時,猛然發現只有一萬元。
一萬元,對于我這樣的工薪一族,已經不是小數。情急之下,在一旁跟著焦急的妻子說:“還不快叫兒子幫查一下!”一語驚醒夢中人。兒子是學財經專業的,如今在某大城市金融部門工作,這方面他應該比我們強。當然,我也不是啥都不會,在微信上發賬號等信息給兒子時,我另外打電話將密碼告訴他,賬號密碼不同時發,我的警惕性還是蠻高的。
不一會兒,兒子就找出問題所在:出現了兩個賬戶,續存的一萬元存入另一個賬戶。
“你是老糊涂還是裝糊涂?竟然私設兩個賬戶!”妻子冷不丁一句,驚出我一身冷汗。啥時候注冊成兩個賬戶,真想不起來,我不得不承認老糊涂矣。
我把這件事告訴老家的堂弟,并想以此證明:“年過半百”真的“變成老人”了。不料,聽得一頭霧水的堂弟,卻連連否認道:“不行的,‘年過半百’還做得吃得,不能叫‘變成老人’的!”